報告日期:2023-10-27
時間:10:00
地點:院士樓214會議室
主講人:胡俊青教授
報告題目:納米材料單體性能研究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探索
報告人簡介
胡俊青,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2000-2008年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高級研究助理、日本國家物質科學研究所JSPS博士後和國際青年科學家中心Independent Research Fellow,2008年-2018年任東華大學特聘教授。2018年-至今,任深圳技術大學健康與環境工程學院創院院長、講席教授、東華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深圳大學兼職教授等。
報告人緻力于納米光電/光熱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揭示材料表面與本體光/電/熱響應特性的基礎科學問題,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同行的關注。研究方向包括:(1)納米光熱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應用,(2)TEM下納米單體性能研究及其器件構築。已在國際重要刊物,如Nat. Nanotechnol.、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Prog. Mater. Sci.、Acc. Chem. Res及Chem. Soc. Rev.等,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通訊和第一作者論文250餘篇(其中,IF>20的學術論文28篇);論文共獲他引20000餘次;2014-2022年連續入選 “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和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2019-2022年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授權專利80餘件,其中日本專利16件。
第一部分:TEM下納米材料單體性能研究及其器件構築
摘要:
在TEM内利用原位電學、力學和熱學樣品杆,在精确控制外場變化的條件下,研究納米材料單體在外場作用下結構和狀态的演變過程及其對性能的影響,構建和評估相關器件。本報告包括:(1)原子尺度結構原位演變與性能研究;(2)材料表面與界面原位行為及對器件性能影響;(3)電極材料原位锂化過程及對锂電性能影響。
第二部分:基于近紅外激光響應的新型半導體納米光熱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癌症診療上的應用探索
摘要:
基于空穴摻雜半導體化合物LSPR效應,研制了一系列新型基于NIR響應的光熱轉換材料,探索了其在癌症診療上的應用:開發了多種新型、高效、安全的硫屬銅基光熱轉換試劑;拓展了過渡金屬氧化物用作光熱轉換材料的新領域;研制了具有診斷、治療及監控多功能的納米光熱試劑,推進了它們的生物應用。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